我叫姜辰。自和初恋女友分手后,已是第三个年头。今年,我29岁。俗话说,三十而立。回望这三个年头,倒也是有一些收获。
自己创办的土豆喜剧社官博已有近千万的粉丝,不说一票难求吧,倒也是场场座无虚席。
想当年25岁喜剧社刚刚开业,来的人少之又少,对着台下四个观众滔滔不绝,中途还溜走了俩。
25岁的姜辰每天上台脱口秀,下台在后台想段子。每天蹲在角落,压力将他整个人包围,才25岁的年纪,也是满头白发。
直到他26岁这一天,他遇见了一个人。
她很耀眼,和以往的脱口秀观众不一样,她热情,像一团火焰。
见的第二面,她给他送了一封信,信里写:
辰哥,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。不知道这封信能否到你的手边,也不知我们的第二面能否顺利再见。
我刚刚高考完,我的高中生活,每天12点多钟睡觉,6点多就要起床。是你让我熬过了这段苦.逼.的日子.....
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我能从屏幕背后看出你的焦虑,看出你的无奈,我知道我和你一样,我们都渴望功成名就,都渴望世俗的成功,都被无形的手所剥削,被压迫着,不知该往哪里走。
对不起,我真的不知该如何劝你。或许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,我只希望,我们都能好好吃饭,好好睡觉,不要熬夜。
愿我们两个人都能在平行世界里,闪闪发光,一路生辉。
看完这一封信姜辰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这么多年来,他总是以老大哥的形象带领团队。比他小两岁的李泽,脱口秀团队成员之一,也是他的好哥们。
他对李泽的评价是:我照顾好他,他照顾好我的心情。的确李泽像一个小朋友一样,李泽总是劝他压力小一点,劝他躺平。这也是一种关心,可惜姜辰想要成功。
收到信的那一晚姜辰比平时失眠更晚,他望着递来的蓝色的信封,直到深夜。
第二天,顶着快拖到地上的眼袋,姜辰又来到了喜剧社。今天虽说是下雨天,可是观众人也不少。在后台,姜辰扫视了一圈。没有看见那个身影。
“不来了?”语气中姜辰多了一丝,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失落。
日子一天一天的过,脱口秀办的依旧是不温不火,勉强能糊口度日。
但粉丝一天天多了起来,姜辰也时常被粉丝围着留下签名拍照,确实一张26岁的脸蛋,有吸引女粉丝的资本。
那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子,姜辰习惯性的收信,签名,合照一条龙服务。突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声音问他
“你还记得我吗?”
“你是哪位?”
“啊,你不记得我了,哼?我是第一个给你送信的呀。”
是你!姜辰的心漏跳了一拍。他想起来了,他在话音落地的那一秒就想起来了。
“我想起来了。”姜辰赶紧说。
望见那个女娃疑惑而又不信的脸庞,他赶忙飞快的补了一句
“真的,我真想起来了”
一回生,二回熟。以后的日子里,那位穿蓝色汉服的女娃娃总是会在脱口秀的角落痴痴的望着他。
或许这么多年她是第一个读懂他的心的人,又或许他的26岁实在是太苦太苦了,他需要一个人陪伴他孤独的灵魂,又或许是这个女娃冒泡的实在是太频繁,日久生情也罢。
他们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。
可惜这世上,听闻爱情十有九悲。
这个女娃年纪轻轻还是个读书人,而他很早就进入了社会,14岁第一次情人节卖花,16岁进辅导机构教人画画。4次创业,4次失败。他的热情早已消磨在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。
女娃提出的分手,他料到了。
那一天晚上是个雨夜,天空丝丝细雨飘下。他低头看着比自己矮了一头的女娃娃,稚嫩的脸上却充满了悲伤。眼眶红红的,却紧皱眉头抬头望天,不让一滴眼泪落下来,巴掌的小脸皱成了一团,诉说着属于她的倔强。
姜辰忽然就后悔了,其实他一早就料到他们的结局,只可惜他是还想试试。因为她的出现,让他26年的平淡日复一日的生活掀起波澜。
“看来我还是不适合爱情,我的人生就这样,平淡到老。孤独也挺好的。”姜辰自嘲道。
他忽然又很怪罪自己,明知不可能的事情,自己非要一试。徒增伤心罢了。
日子一天天的过,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,剧场的人越来越少,通俗的说就是:快黄了。
这段时间直.播刚刚兴起,姜辰抓住了热度,开始搞直播。
每天忙到凌晨才能睡觉,刚刚开始,直.播.间.里每天五六十个人,人不多不少,发的消息他都能看到。
后来一个机缘巧合李泽和他的视频火了,从20万粉丝慢慢慢慢的到了200万粉丝,再也不是五六十个人观看了,一场直.播.下来将近五万人。
脱口秀社因为他们在网络上的走红,也逐渐变得一票难求。
每天忙着剪视频,想内容,日子过得充实忙碌。
姜辰的白发越来越多,他在忙碌之余,本应感到充实,可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愈发觉得不安,愈发觉得空虚。
网络带给他的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?他自认为,不是一个喜欢按部就班生活的人,这样的日子他要该过多久?
在高朋满座中,他愈发觉得孤独。深夜4点,他独自运营完账号之后,回家出租车上,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,四年之前,苏遇安的影子。
真抱歉,四年了。都说时间能抹平一切,可这四年,他还是忘不了那个小小的身影。
苏遇安的那封信,他一直留着,就像黑暗时的明灯,在他无数次高朋满座迷茫之时,在无数个夜不能寐的深夜,给予他力量。
此刻,29岁的他多么多么想穿越回,4年前拉起他的时候对她说:
“小孩,离不开你,能不能不要走。”
可惜他们已天各一方,他在北方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,而她在南方完成自己的学业。
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。